告别流量红利,信息流广告的“新机会”在哪里?

告别流量红利,信息流广告的“新机会”在哪里?-三里屯信息流

在信息流行业进入下半场后,投放行业会出现哪些趋势?优化师和广告主又该如何应对?12月12日晚,公众号“广告手账”的主理人王水老师,做客三里屯信息流的视频号直播间,与大家一起探讨信息流广告的未来出路!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让我们一起回顾下刚刚结束的直播吧!

01
信息流广告的红利真的消失了吗?
王鹏铭:现在很多信息流广告主面临三大挑战:转化难、投放贵、素材效率低。我注意到您提过一个词,叫“死水化”。您觉得在当前信息流广告环境下,我们是否已经进入了所谓的“死水化”阶段?如果真是这样,从您的角度来看,突破的方向在哪里呢?王水:关于“信息流广告有没有进入死水化”的问题,我想引用刘鹏老师在《计算广告》中的理论框架来尝试解释以下。刘鹏老师在书中提到,商业化变现的核心资源可以归纳为三个:流量、数据和影响力。

从这个框架来看,如果我们认为信息流广告存在“死水化”的现象,主要是从“流量”这一层面去判断的。

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(CNNIC)的最新统计数据。根据它今年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,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已经非常缓慢。例如,今年的6月份,跟去年的12月份相比,整体只是增长了0.5%。可以说,这一增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
不仅用户规模增长趋于饱和,用户的上网时长也在下降。根据CNNIC的报告,与去年同期同期相比,今年6月的用户人均上网时长减少了0.1小时;而与2022年同期相比,减少幅度更达到0.5小时。虽然0.5小时听起来不多,但如果加上庞大的用户基数,影响是相当大的。

如果我们把信息流广告视为一种 “流量竞争游戏”,那么按照供需关系的基本原理来看,流量的稀缺性必然导致成本上涨。换句话说,流量会越来越贵,投放中的“低买高卖”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。

所以,我认为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红利到顶是指流量红利到顶,但在数据和影响力两个方面,仍然有很多空间可以开拓。

王鹏铭:所谓的数据增量,您指的是什么?

王水:如果把信息流广告仅仅看作流量生意,大家会看到当前的用户规模和使用时长,结合人口长期趋势,流量的增长可能会慢慢放缓,甚至枯竭。但如果能通过技术手段,比如智能投放,或者深度挖掘数据的潜力,高效利用流量,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了。

其实这几年,像国外的 pMax(就是 Meta Performance Max),还有国内几家大的平台,都在推智能投放。其实,智能投放就是把数据整合起来,用系统更强的算法,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。随着技术越来越智能化,确实能找到新的增量。比如,单纯依赖流量堆积已经不足以推动增长,链路优化逐渐成为很多广告主关注的突破核心。

而腾讯最近推出的「营销链路」功能,就是专门针对链路优化的产品。

很多广告主在投放中会遇到一个共同问题:流量不稳定、广告数据难以积累,导致后续模型表现差强人意。而在新广告投放(3.0)上,「营销链路」功能通过还原决策链路,把展示、点击、跳转、下单等行为自动归因到广告模型中。广告主只要能上传高质量的节点数据,通过这些数据,模型会预估地更准确,让起量更快、更稳。

而且通过聚焦链路维度,优化师可以对不同链路进行分投放、分效果分析,从中提炼出表现最优的链路。同时,能够清晰了解受众在哪些环节容易流失,并针对这些环节进行优化。

我前两天看了一个案例,某微信小游戏通过引入新的营销链路:启动-注册-创建角色-完成新手指引-付费,在链路中新增了“创建角色”和“完成新手指引”两个节点,结果首日付费ROI提升了37%,跑量能力提升了5.5倍。这正是链路优化所带来的巨大潜力。

总的来说,以前那种粗链路,比如只看点击率和转化率,现在肯定不够了。消费者行为非常多样化,虽然从展现到转化看起来是走完了过程,但中间的具体节点可能完全不一样。这就像是“殊途同归”,但我们不能只关注结果,还得在过程里找增量。

所以现在的链路分析就需要把消费者的行为还原得非常清楚,通过「营销链路」功能把行为数据梳理清楚,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消费者,帮助广告主在流量不再充足的情况下,通过精耕细作挖掘更多增量。

用一句俗话来说,就是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了”。以前流量红利大的时候,确实不用那么细致,随便种点东西都能长出来。但现在环境变了,流量红利不明显了,大家就得琢磨怎么精耕细作,把每一块地的价值发挥出来。我觉得这个方向其实挺符合现在的趋势,也是未来广告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。

王鹏铭:那怎么去理解影响力层面的增量呢?

王水:其实刚才咱们提到的,广告行业的核心资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流量获取了,更多的是通过数据整合和深度分析,释放一些隐藏的价值。这其中影响力增量就是很重要的一块。流量、数据、影响力其实是广告行业三个可变现的资源,而流量是基础。没有流量就没有数据,也没有影响力。

但有了流量后,我们就要想办法把数据价值挖掘出来,同时还得做好影响力。因为广告的本质是和用户沟通,而沟通是双向的,不再是过去那种“我推你接”的单向模式。

在传播学中,有一个“枪弹论”的概念,它将受众比作靶子,传播比作子弹,射程内击中即倒。在过去流量充足的时候,这种模式确实存在,比如在春晚上唱一首歌,第二天全国都会知道你。但现在情况已经不同,人们不再是“被动接收”信息。我们需要与用户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。

以游戏广告为例,近几年“精品化素材”的概念非常流行。过去,粗糙的跑量素材还能取得不错的效果,但现在,用户的要求变得更高,劣质素材不再受欢迎。我们必须使用更优质、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来吸引他们的兴趣。

因此,优质的素材成为了我们吸引和保持用户注意力的关键。通过创造和提供高质量的素材,我们不仅能够提升用户体验,还能增强我们的品牌影响力,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。

王鹏铭:大家现在越来越关注这个 KOC这块的营销,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?

王水:KOL 覆盖范围确实更广,但它的价格相对更高一些,而且配合度也看情况,不一定稳定。相对来说,KOC 在这些方面表现会更好,性价比更高,没有那么高的溢价。同时,KOC 的配合度往往也更灵活,合作起来没那么复杂。

还有一点,就是KOC能形成“群体效应”。单个KOC可能影响力不大,但是一群KOC加起来,那声量就大了,有点像“长尾效应”,聚沙成塔嘛。

不过,KOC也有它的问题,就是效率。你想想,要管理一大帮KOC,沟通、协调,这些成本都不低。这就需要我们在做营销的时候好好权衡一下。

王鹏铭: 对的,我还发现现在在汽车行业中,也有不少车企会把自己的客户孵化成KOC,比如理想会组织自己的客户录制一些类似于小宇宙的博客节目,挺有意思的。这可能也是因为现在汽车行业的营销挑战很大,大家想到的一些高性价比的新玩法。

王水:确实,现在汽车行业的营销确实面临很多挑战。在当下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,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更加注重如何精准触达目标用户,而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大范围广告覆盖。

这里我想分享一个有意思的产品,就是腾讯广告推出的「高价值范围探索」。这个功能可以根据广告主提供的重点区域或高价值人群洞察,智能地识别和拓展优质区域,帮助品牌锁定高潜力用户,不仅提升流量质量,还能显著增强后端的转化能力。

因为传统上,广告的覆盖范围往往是基于经验或者后期数据的判断,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。比如,4S店的辐射范围到底应该是10公里还是50公里?很多时候,这些决策的依据并不精准,导致广告投放的效果难以预测。

「高价值范围探索」通过结合腾讯平台的海量数据和智能的系统,可以更科学地锁定优质区域和潜力人群,显著提升广告投放效率和效果。比如,就有车企采用这一策略后,转化率翻倍,有效线索成本下降了9%,线索有效率提升了38%。这在如今的营销环境中,是非常宝贵的成果。

其实,汽车行业的营销链路确实复杂,广告从线上到线下,环节多且容易出现断点,这也是许多品牌头疼的问题。所以像「高价值范围探索」这种能结合区域和人群价值的工具,在复杂链路和断点多的情况下,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。

02
效果广告素材会品牌化吗?
王鹏铭:优化师制作素材的高成本与低效率现状:每天都在“赶工”,却感觉始终跟不上广告投放的节奏。而且现在随着投放平台的发展,明显感到劣质素材被挤压了,那是不是必须加大投入,去提升素材的数量和质量?但效果广告行业的利润非常透明,几乎不可能支持这么大的成本提升。这个问题您怎么看?王水:现在很多广告投放都在拼人效,尤其是在素材的生产上,大家拼命堆人力。背后其实有一个趋势,就是数字广告正在朝着“巨机器”的方向发展,它需要不断消耗素材才能保持高速运转。换句话说,投放端的加速带动了内容生产端的加速,整个系统都在提速。我记得几年前读过一本奥美的书,里面有一个细节我印象深刻。当时,奥美接到一个东南区域的广告任务,中国移动给他们的时间非常紧张,大概是两到三个月的周期。那时他们还在犹豫是否接这个案子,因为拍摄周期比较短。

但现在,一些短视频营销公司老板告诉我,他们团队的工作效率每个人每天能够做1到2条内容,这相比过去的制作周期,已经大大加快了。

但是,话说回来,投放端的加速可以持续,因为技术在推动。但如果内容的生产完全依赖人力,它是无法无限加速的,因为人力是有生理极限的。

所以现在很多公司开始用模板化的方式来提高内容生产的速度。我们也看到一些公司开始往下沉市场走,去人力成本更低的城市,比如合肥、郑州、成都等地。这样可以缓解成本问题,但这种方式终究是有限的,它解决的是短期的需求,长远来看总会遇到断裂的情况。就像自行车的链条一样,前面加速了,但后面跟不上,最后链条就断了。

这时候,AI技术就有很大潜力了。它能帮助解决人力的生理极限问题,跟上投放加速的步伐,解决了素材供给侧加速受限的问题。

比如,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自动化工具,能够显著提升素材生产的效率和质量。举个例子,像妙思的「商品混剪」,通过AIGC技术的支持,可以自动化地生产和批量处理广告视频。这种技术基于对历史优质视频的理解和对商品内容的深度分析,自动进行拆分、剪辑,甚至添加口播、配乐、字幕等元素,生成的广告视频不仅更贴合广告投放的需求,还能显著提高投放效果。

03
双场协同,如何提升投放效果?
王鹏铭:信息流广告从“货找人”到“人找货”的进化。广告主和优化师应该如何适应和利用这个趋势?王水:其实,无论是“人找货”还是“货找人”,本质上都是在解决人货匹配的问题,而关键就在于如何避免人货错配。对于广告平台来说,要解决这个问题,需要不断提升三项能力:第一,对人的理解能力;第二,对货的理解能力;第三,对人货之间匹配的优化能力。 不同平台在这些能力上会有所差异和侧重。

以腾讯广告为例,它在受众理解上的优势非常明显。一方面,腾讯拥有多样的场景,能够准确分析受众需求;另一方面,近几年它在商品理解上也有了明显提升,比如通过完善商品库、扩展电商直播场景等,让平台可以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商品属性,这种对“人”和“货”两端的深入理解,直接提升了广告的精准投放能力。

此外,腾讯广告的全链路数据化能力也不容忽视。广告效果的衡量不仅要关注前端的点击和转化数据,后端的数据同样重要,比如物流时效、退货率等。这些后链路数据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消费者的实际购买体验,帮助广告主规避仅依赖表面成交数据可能导致的误判。通过全链路数据化,优化师和广告主能够从投放到消费全流程进行策略优化,有效提升投放效果。

对于广告主来说,要想适应这一趋势,配合广告平台做好数据回传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。只有把真实的业务数据回传给平台,才能帮助算法优化,提升人货匹配的效果。

这样才有利于做双场协同(人和货两端的优化协同)。它不仅依赖平台强大的数据能力,也需要充分发挥人和机器各自的优势。人和机器在理解“人”和“货”方面有天然的互补性,人机协同因此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
AI技术将解放优化师,让他们从繁杂的素材制作和投放调整中解放出来,专注于理解受众的需求和优化广告创意。而人类则继续在创造性、洞察性和决策方面发挥作用,与AI共同推动广告效果的提升。

最终,AI的强大算力和精准数据分析将会让广告投放更加智能化,双场协同模式将成为未来广告行业的核心竞争力。 这种模式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,更是广告投放方式的全面变革。从优化师的工作方式,到广告主的投放策略,AI将赋能整个广告生态,推动投放效果的持续提升。

04
优化师会不会出现高学历化?
王鹏铭:投放的关键因素在于素材、数据分析等等,堆基建这种工具人的工作,已经越来越没有意义了。所以优化师的综合素质是肉眼可见的提升了,那您觉得优化师会不会出现高学历化?学校能教未来的优化师什么?王水:我一直认为,优化师未必需要很高的学历,但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。因为投放工作最终的核心,不仅仅是技术,而是更深入的业务理解和洞察力。刚入行时,优化师的工作可能更多集中在技术层面,比如数据分析、工具使用等。但随着经验积累和对行业的深入了解,这项工作会逐步转向对广告主需求的深度洞察、消费者心理的把握、趋势的研判,以及对市场需求的理解。这些软实力对优化师的要求越来越高,也正是这些能力,真正拉开了优化师之间的差距。

我常对学生们说,我们的工作是从数据中提炼信息,从信息中发现规律,再从规律中形成智慧。其中,“智慧”才是让你脱颖而出的关键。

像数据分析、信息提炼这些基础操作,实际上是可以被工具或AI替代的,而智慧则无法被轻易取代。这一点和成功的企业家有相似之处,他们能够做出大生意,靠的往往是对业务的深刻理解,而这种理解是机器无法具备的。优化师也是如此,只有深刻理解行业和消费者,才能真正为广告主创造价值。

至于学历问题,我觉得不一定非得是高学历才行。现在很多时候,行业的知识体系和学校的知识体系还是有些差距的。虽然学界也很努力,很多高校的教授、青年学者也在紧跟行业的步伐,但还是存在产学脱节的现象。这就导致了,哪怕拥有硕士、博士学位,也未必能快速适应当下信息流广告投放的实际需求。

相比之下,行业中的知识更新更为及时,优化师们需要不断学习、进化,掌握平台新工具、解锁新能力,这些都是未来投放行业不可或缺的技能。而最终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更多取决于优化师是否具备灵活运用这些工具的能力,以及能否在通用技术之上,加入自己的智慧和创意。

王鹏铭:明白,关于高校是否应该开设“优化师专业”这个问题,我一直觉得挺有意思。现在国内的优化师市场大概也就三五十万人的规模,虽然信息流广告的市场已经非常大,达到万亿级别,但确实没有一个专门培养优化师的专业。后来我也在想,如果高校真要开设这个专业,那到底能教优化师什么呢?这里面其实挺矛盾的。

王水:是这样的,现在平台发展太快了,对老师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你刚刚学会一个平台的操作,可能它很快就从2.0升级到3.0版本了,刚整理好教材,内容就过时了。正因为这种更新速度,所以教学内容总是有滞后性。

而且,优化师这个岗位的心态也在变化。像新手优化师,可能会觉得掌握了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信息,就有了自己的优势。但实际上,现在的信息差正在快速缩小,特别是随着AI和智能体的普及。比如我了解到的腾讯广告就推出了一款工具,叫做妙问,专门是解答投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,工具不仅仅是客服那么简单,它们还能提供策略建议。比如,你在广告投放中遇到问题,输入进去,它就会给出投放建议,还能告诉你行业TOP3的素材长什么样、数据表现如何,让你节省大量时间,包括催审、复审都可以完成,而且还是7×24小时随时在线的。

这些工具确实大大节省了时间,让很多基础操作自动化。

结果就是,优化师之间的信息壁垒几乎被打破了,大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。这时候,真正拉开差距的,反而是个人能力,尤其是学习能力。在这个行业,变化太快了,无论是新技术、新平台,还是新产品,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东西。如果跟不上这些变化,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,肯定会被淘汰。

其实,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——高校在优化师的培养中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?

我觉得高校不应该是一个“优化师工厂”,不能批量生产优化师。一个优秀的优化师,必须是在实际业务中通过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。他需要经历各种复杂的情况,分析大量数据,从中提炼信息、发现规律,最终形成自己的智慧。而这样的能力,单靠学校很难直接培养出来。

但高校仍然可以在一些关键点上发挥作用。比如,帮助学生培养强大的学习能力,这一点尤为重要。像“妙问”这样的工具,确实能提高优化师的起点,把基础拉到一个更高的水平,但它解决的只是下限问题。想要真正逆流而上,走得更远,还是要靠个人的努力。这其实有点像人机协同:工具提高了效率,但人要想超越工具,就需要更强的学习能力、创造力和洞察力。

高校的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这些底层能力,同时给予他们更扎实的人文底蕴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。再结合实际业务中的经验积累,才能真正成就一个优秀的优化师。最终,这个行业里决定胜负的,依然是个人能力,尤其是学习能力。

05
信息流广告的价值化
王鹏铭:信息流广告在技术驱动下的未来趋势:从效果广告到价值广告的跃迁。品牌具体怎样实现长期竞争力?王水:我觉得其实这是两个层面的事儿。一个是思维层面,另一个是行为层面。也可以从这两个层面来说一下我的观点。首先,咱们说价值的问题,那肯定就得定义什么是价值。不同的品牌、不同的广告主,他们对价值的定义其实是不一样的。有些品牌追求的是基业长青,做的是长期的品牌建设,而有些品牌可能就更关心短期的稳定收益。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价值的理解不同,进而影响他们的决策和成本收益计算。

我记得在早期,很多品牌在做广告时,都更关注一锤子买卖,简单来说,就是看单次交易的收益能不能覆盖成本。后来,我们开始强调LTV(用户生命周期价值),把它和获客成本(CAC)做对比。这就意味着,我不只是看单次交易,而是看用户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价值,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我们行业有很大的影响。

第二个层面是行为层面。就算品牌想做有价值的东西,但它是否有相应的动机和能力去实现呢?动机来自思维层面,思维上要有意识的改变,而行为上的能力,则涉及到领导者的远见、团队的人才结构、资本实力和技术储备等多方面。只有这些条件成熟,品牌才能真正做到从思维到行为的全面转型。

06总结
尽管传统的流量红利已经接近饱和,但对于信息流广告投放行业而言,依然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,尤其是在数据和影响力层面。借助AI技术,将成为拓展这一增长空间的关键所在。同时,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,优化师的核心竞争力,将不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提升,更是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、创新思维的激发与持续学习的能力。

扫码下方二维码,妙问技能全解锁,快来试试吧!

告别流量红利,信息流广告的“新机会”在哪里?-三里屯信息流

近期腾讯广告妙思功能大汇总

扫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官方信息!

告别流量红利,信息流广告的“新机会”在哪里?-三里屯信息流


查看更多精华内容行业资料,欢迎加入三里屯信息流知识星球!
告别流量红利,信息流广告的“新机会”在哪里?-三里屯信息流
限时5折,每天不到一块钱,享受更多专属福利!3天免费体验,不满意无理由全额退款。扫描下方二维码👇,直接加入!
告别流量红利,信息流广告的“新机会”在哪里?-三里屯信息流

相关推荐

open